顯示具有 教育訓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訓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如何成為時間管理的黑道高手


轉自http://my.opera.com/huanting/blog/show.dml/539465

感謝鴻欽的邀稿,才讓我有機會在會刊上面分享我的時間管理心得,我一直對研究時間管理很有興趣,經過多年來的嚐試,也整理了一套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趁著月刊發行的機會和大家分享切磋。我先引一段我的朋友RAINBOW的一段文字

………………. 有系統才有高效能,但如何舉出更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呢?我發現用"加法"和"乘法"來打比方,會更清楚,很多書也會舉出一系列的原則,但因為原則間系統聯繫 性不強,其效果好像是加法,若每個原則的有用性是十分,三個原則就是三十分,但若原則間系統性很強,其效果則像是乘法,若每個原則的有用性是十分,三個有 系統的原則,若能切實實踐,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就是一千分。

一個好的系統是相互影響的,連結性很強,下面是我的時間管理系統圖,先看一下,細看文章時就會更容易瞭解。系統裡每一個圓圈代表時間管理的一個步驟,

大部分人可以做好一個或數個步驟,但是大都沒有辦法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時間管理系統。

基 本上,每天我們生活或工作上遇到各種事情(老闆或客戶的要求,對朋友的承諾等)數量相當的大,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統來儲存,上圖紅色的部份,是指需要儲存的 資料庫,我們必須有紙筆或PDA等工具來記憶,統統放在腦子裡是記不起來的。以下就逐一敘述各個步驟的意義及執行方法。
1. 收件匣

時間管理的第一步是將雜事收集到收件匣。

何謂雜事?其實所有進入您精神及現實世界的事,包括實體(紙張,文件等)及虛擬(心中的念頭,上司的指令,對他人的承諾等)的事,都可以算是雜事。
在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雜事時,我們是無法採取任何行動的,當我們生活上工作上帳單,企劃案,備忘錄滿天飛,電腦中塞滿了EMAIL,腦中裝滿了各種的約會、 承諾、想法,我們就聽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我們必須將這些雜事做好整理,這樣才不會在工作時成為我們的絆腳石,阻礙我們前進。

一 般人把雜事記憶在頭腦之內,但這樣子是記不住的,上帝造人的時候,為人類設計了一個強而有力的CPU但是RAM(隨機記憶體)給的很小,這樣造成人類的短 期記憶空間很小。我們必須把雜事記在頭腦以外的地方,例如小記事本或者是PDA,這樣子我們才可以容納這麼樣多的雜事。
2. 加工及分派

我們將雜事由收件匣中拿出來後,就必須將雜事加工成可以做的行動,我們才可以處理,我們將雜事加工成行動的流程分成最重要的三個問題。

a. 這件雜事是什麼?

面對一大堆雜事,我們通常沒有機會好好思考,事實上我們要先知道”這是一件怎樣的事?”,才能繼續處理,當一本雜事的筆記本,裡面塞滿了200個備忘事項,你會知道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

b. 這件事情需要我採取行動嗎?

有些事無法行動(例如您小記事本中紀錄的餐廳地址及電話號碼。),所以這時候您有不可行動項目的處理選擇,將之好好的紀錄在另一個地方。

c. 下一個行動是什麼?

針對可以行動的項目,您必須將之釐清為可以行動的敘述,你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對於這件雜事,你希望達成怎樣的成果?”及”要達成這個成果的下一步行動為何?”

當小記事本或PDA中的每一件雜事都加工成行動了,這時候我們必須將之分配出去,依照這件事情可否採取行動,分成兩大類”TO DO”及”資料”。

3. ”TO DO”及”資料”

當雜事經過加工及分派後會被放到兩種不同的地方,可以行動的部份就放入了”TO DO”資料庫。這件事情是無法採取行動的,就放進了”資料”。 這個過程和寄信後郵局發送郵件的過程很像,每一件加工後的雜事,都有一個他應該放置的地方。

“TO DO”就是一般人所說得”待辦事項” 。

包括了行事曆及一些要執行的事項清單,這些事情我們可以選取需要的部份利可執行。如果這件事情處理的時間在兩分鐘之內,就不要拖延,立刻解決掉。如果超過兩分鐘,就要放入我們的系統內,追蹤處理。

”資料”則是一些無法處理的事情,可分為以下幾類

a. 垃圾:最佳的歸宿是垃圾桶。

b. 參考檔案:每個人應該有一套文件檔案系統來放置這些東西。

c. 夢想清單:這些事我們想做的事情,但是現在作不到,例如,學開飛機,買保時捷,到孩子到非洲探險,這些都算”資料”內的夢想清單。

我們必須把可執行及不可執行的事項明確分開,才不會讓我們的資料量太大,讓我們可以迅速找到待辦事項,並開始執行。

4. 排程

我覺得在我學習及實踐時間管理時,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如何規劃好今天要做的事情。我每天早上都會將自己前一天發生的事情作整理,接著製作一張”每日工作清單”出來,這樣一個工作"就叫做"排程"。

排程的事項來源有兩類,第一來自”TO DO”,包含"行事曆"及"待辦事項",有時間性的事項是屬於行事曆,沒有時間性的事項則放在待辦事項。人的時間及精力有限,所以我們需要考量事情耗費的時間,處理的次序,事情的重要性,

逐項放日每日工作清單中,並加以調整,刪除或延後較不重要的事情,讓一天的工作更有效率。另一類來源是”TO BE”,我們會在講到”TO BE”的時候再做解釋。

在排程時有三個重要的問題,"我有多少時間?","我有多少精力?","我有多少待辦事項?",要將這三點詳加考慮。每週開始時,我們也可以作一週的排程,能每週每日持續不斷做好周排程及日排程的人,我們可以稱他們是時間管理的黑道高手。

排程的方法和把積木放入積木筒的過程很像,在體積有限的積木筒中放入超過積木筒體積上限的積木,除了買一個更大的積木筒外,另一個方法就是捨棄不需要的積木。作好排程,我們已經為即將來臨的一天做好準備,現在的問題是,上午十點三十八分,我們要做甚麼?

5. 執行

每天早晨,當我們做好了一份”每日工作清單”,我們也通常準備好要出門了,到了上班的地點,你又要如何來運用這分清單呢?首先,你需要一些工具,包括一個倒數碼表鬧鐘,一包3M的即可貼,當然還有你的清單。

我每天的上班日開始往往是這樣一個畫面,走進辦公室後,難免有一些迎面而來要處理的問題或電話,經過了一陣子忙亂後,你開始有了一些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這時你就可以開始運用”執行” 。

首先,我會由清單中選出3-5件要做的事情,先寫下3M的即可貼上,在每個事件的右邊標上10這個數字,接著設定倒數碼表鬧鐘到10分鐘,並開始專心的處理第一件事情

重 點是,在這10分鐘內,絕不要去作3M的即可貼以外的事情,就算有干擾(如電話進來,老闆叫去講話等)把倒數碼表鬧鐘按下暫停,處理完干擾我們的這件事, 回來繼續計時。10分鐘到了,就強迫自己停下來,開始作第二件要做的事情。若10分鐘還沒到,我們已經做完第一件事情,那你就直接作第二件事情。

這 樣一個方法,讓我們輪流的處理3M的即可貼上的所有事情(通常也是作重要的),每十分鐘切換工作的目的是,讓我們對要處理的事情充滿新鮮感,不會厭倦。每 三十分鐘,則要作一次真正的休息,花個五分鐘,去作自己想做的事情(喝水,看報等,也要設鬧鐘),等鬧鐘響了再回來,繼續作3M的即可貼上的事項,直到全 部完成。再繼續列3-5件要做的事情繼續行動。

有一個期限(如10分鐘),就逼的自己把心思放在眼前的事務上,強迫自己處理這個問 題,而10分鐘又不算太長,因此自己對處理這件事情的排斥感也不大,所以是一個很好的策略。這個心理學上的原理稱之為期限效應,這樣一套方法稱之為"輪動 系統",可以大幅增加我們執行事情的效率,提供大家參考。

6. 檢討

檢討為成功之母,每天做事完後,本來就應該針對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及態度作一個檢討,若能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更是一個自我檢討的好方法。每週也應該要作一個周檢討,並趁機訂出周計畫,周檢討的方式如下:

a. 將所有雜事放入收件匣,處理並組織所有的雜事。雜事包含以下項目(散落的紙片:記事小紙片或即可貼, 名片, 收據,筆記本資料,日記型式資料:日記, 會議記錄, 隨手抄錄的筆記.等)

b. 行事曆檢視:檢討之前一週的行事曆,檢討未來一週的行事曆

c. 清空你的腦袋:寫下所有你想的到的清單,如下一步行動,任務 ,夢想清單等清單,將腦中所有新的想法都納到系統中。

d. 檢視清單,檢查所有清單並作整理及調整,清單包含以下種類,

. 任務清單:各種專案的清單

. 下一步行動清單:所有的可行動待辦事項

. 任何相關清單(購物等):可以安排下ㄧ週的購物行程

. 夢想清單:看看本週可以實現哪一些自己的夢想

定期做好檢討工作,我們能夠更加瞭解自己,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如此才能在做事的時候,做出更好的選擇及決定。

7. TO BE

< <第八個習慣>>的作者柯維博士曾經提到"….第四代時間管理,是兼顧人與事,是TO BE加上 TO DO,而一般的時間管理,則以"TO DO LIST"為主""。這句話真的是一針見血的點出了時間管理的要義。縱然確實的執行前述的六個步驟,可以讓我們生活及工作更有效率,但是我們真的就找到我 們內心的聲音,往成為心目中的理想自我(TO BE)而前進呢?這是很令人懷疑的。

簡而言之,TO BE就是由更高一點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活,著重於"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週我要做哪一些事情來成就這個目標?",也要落實成為行事曆或待辦事項這些可 以執行的項目,例如想做一個好老公,就要ㄧ周陪ㄧ次老婆大人約會單獨吃晚餐,想要有健康身體,就要每週三次的運動。這些TO BE的事項,可以每週計劃後,加到"排程"之中,在每天的生活中執行。

要成就TO BE也是一個大話題,要整合手上專案,做好角色平衡,要設定長期目標,要知道自己最想做的到底是什麼事情,由於本篇文章鎖定在時間管理,篇幅有限,有機會再討論。

結語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認識自己並不容易做到, 但是如果想認識時間,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 --彼得.杜拉克”。

時間管理系統可以大幅增強我們信守承諾的能力,並用確實而有效的方式,組織我們每日的工作,是個值得您學習的好習慣。各位親愛的會友,金錢和時間都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好好管理的東西,何不花一些功夫,好好的研究一下呢?

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商業周刊:越寫,越聰明!

商業周刊:越寫,越聰明!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12 期
作者:吳錦勳


「我的朋友叫張小明他是我難亡的朋友他有很多很多專長他的專長是跑步跑很快、跳遠跳的很遠很遠、打電腦長長說有什麼遊戲他知道很多很的遊戲他很短可以他很跑很快的。……老師一定有ㄧ問說:「他為什麼是我最今我難亡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知道我跟他跟我是很好很的朋友所以他是令我難亡的朋友。」
這是桃園某小學五年級學生作文:「我最難忘的朋友」,這篇作文沒有標點,錯字多,內容顯得空洞貧乏、毫無思路可言。但這個小朋友是來自中產家庭,他也是民國九十年,政府推動「九年一貫」教育改革,降低國語課時數後的「產物」。

這不是唯一特例,語文能力下滑是台灣教育界普遍公認的現象。一位國小老師說:「我剛教作文時,班上有個男生,整堂作文課趴在桌上哭,因為他一句話都寫不出來。」他問全班三十三位同學「怕寫作文的舉手?」結果超過三分之二的同學立刻舉手。

作文課,成為「上刀山、下油鍋」的苦刑。

現況:表達能力衰退 從小學生到博士生,辭不達意者居多


台南縣永康國中校長楊景匡觀察到,現在數學、理化應用題文字敘述長,「學生一看字好多,就馬上說不會,或看不懂題目關鍵字,無法作答,語文不好,影響整體學習。」

不止中小學生,暨南大學資訊系教授李家同指出,有些博士生,他們的運算能力很強,但李家同卻發現,他們無法用文字清楚詮釋A算式推導到B算式之間的關係。博士生竟然無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意思,在過去匪夷所思,現在卻越來越多,而進入職場也變成另一種讓人困擾的管理問題。

微軟全球技術服務中心副總洪志鵬說,每天有一百多封Email塞入他的信箱,他花一個多小時看完後,
發現竟有三成信件詞不達意或不夠精練,甚至還要打電話再確認。

這群詞不達意者,未來能否更上層樓,留有大問號。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曼娟將「作文力」定義為:用文字傳達思想、向人溝通說服,以及解讀世界的綜合能力。這是全球化挑戰下重要的能力。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說:「企業組織越大,員工散得越遠,大家都用Email聯絡,你語文表達能力就必須要更好。」
他認為,對企業領導人而言,「文字走到哪裡,員工就在哪」;尤其在電子化時代,現代企業大量用Email、企畫書做為溝通的媒介,對職場員工,好的寫作力,更是一張「加分券」

作文力,簡單說,就是用文字把心中的話說清楚、寫明白。
但這竟變成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原因:閱讀大量減少
 教改後小學國語教學時數銳減四成

台灣文字表達能力低落原因繁多,閱讀大量減少是原因之一。

在美國、日本、紐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國,近年都大幅增加語文授課時數,台灣卻走反方向。九十學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國教課程後,國語文教學時數縮減近半,又受到英語及鄉土語言的擠壓。小學低年級的國語課,從過去每週十堂課,變成每週六堂,減少達四○%,直接影響的就是作文課。

此外,造成文字力降低的另一原因,國語日報老師俞珩觀察,現在孩子生活重心就是學校、安親班及補習,生活經驗太過貧乏,閱讀太少,「心中沒有料啊,文章當然越寫越短,沒有結尾。」

導致全面性文字力低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眾多老師都指出,「九年一貫」教改是分水嶺。今年的大學國文學測的作文,竟有高達二千一百零四人拿「零分」。這意思是有一群完全不會寫,或完全離題的孩子。在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下的第一批學子,去年開始進入大學,三年後全面進入職場,挑戰才剛開始。

考驗:求職第一關 履歷自傳寫不好,八六%企業不理會

寫作能力和職場競爭力有何關係?

二○○四年九月,美國國家寫作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Writing)針對「美國商業圓桌協會」(Business Roundtable)的一百二十名會員(編按:包括波音、美國運通、
花旗銀行、聯邦快遞等企業,員工加總達八百萬人)發表一項名為「寫作,加分券或出場券」(Writing: A Ticket to work or a Ticket Out)的研究。報告中,受訪企業超過五○%認為寫作技巧是升遷的重要因素;而服務業、財務、保險和不動產公司在招募人員時,超過八○%的大型企業會將申請者的寫作納入考量(見表一)。

為矯正員工的文字表達能力,美國私人企業每年得投資三十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三十億元)訓練員工,這還不含公部門的投資。而雇主最看重文字表達能力,首推正確性(占九五.二%),其次清晰度(七四‧六%,見表二)。而八六%的企業主收到履歷和自傳時,對寫得太糟糕的求職者會持保留態度。

而這張「加分券」之於數理背景,不需要靠文字吃飯的人,也一樣深具意義。

台灣向來以眾多訓練精深的理工人才為優勢,科技產業的執行長、高階管理者大都出身理工背景,他們個人往往具有很強數理邏輯能力,也就是理解、吸收事情的能力強,但這群成功者在溝通想法時卻弱於闡述力、缺少撼動性的溝通。然而,在全球化時代,當文字溝通的機會遠大於其他形態溝通之際,他們也面臨新管理能耐的挑戰。

身為科技人,若有文字力,更能放大個人專業領域的邊際效益,關於這點,洪志鵬有深刻體驗。

洪志鵬拿到哥倫比亞電腦碩士,進入全球知名的昇陽電腦後,那時Java新技術剛起步,他負責推廣技術。他認為自己雖然不擅社交,但擁有大部分工程師所沒有的文字感染力,於是開始發行電子報。他寫出處理技術問題方法及工程師被當做「黑手」的苦悶心聲,迅速獲得很大共鳴。最高時候他擁有七萬訂戶。

後來聯電計畫開設教育訓練課程,找上洪志鵬,他便在訪客戶前一、兩週,把二、三篇文章,共約十頁,用公司夾裝訂得整齊漂亮寄給聯電部門主管。「沒想到他不只看過我的文章,還喜歡我的文章,這樣訂單他會不簽嗎?」兩人一見如故的聊了三小時之後,洪志鵬順利拿下三百萬元訂單。

為了這張越來越重要的「加分券」,文字力的加強,已經成為重要教育趨勢。

補救:作文納入國中基測計分 全美逾四百大學,入學要考作文
在荒廢五年後,今年起,台灣國中基測正式將作文納入考科計分,作文沒有四級分(滿分六級)難進傳統建中、北一女等名校。

週六下午,台北市國語日報大樓,擠滿了來上課的學生。語文中心主任李碧霞說,週末這兩天有三千多位國中小學生學寫作文,有的甚至遠道從花蓮趕火車來上課。「不管升學考試考不考,家長對於作文課的需求很大,來上課的三千名學生裡,有高達九○%還是續讀生。」李碧霞強調。

鏡頭轉向美國,重視寫作能力更是一股趨勢。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相當於台灣的聯招委員會)於二○○五年三月,針對大學入學考試SAT(學習性向測驗)做了重大調整,在數學和關鍵閱讀(critical reading)之外,同時加考六十分鐘寫作測驗,包括三十五分鐘的問答和二十五分鐘的申論題。


這項做法,立刻獲得常春藤盟校和五四%旗艦公立大學的支持,總計全美有超過四百所大學,包括加州大學系統,都規定作文是申請入學的必要條件。

加州大學在二○○一年曾提出一份入學考試成績和學生日後成就的相關性研究。這份針對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九年入學的近七萬八千名學生的研究發現,入學作文成績(SAT II Writing)加上學生高中成績(HSGPA),對大一新生學業成績的解釋力比數學更強。

為什麼寫作能力對課業表現具有正相關性?人的大腦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讀寫訓練,都是大腦主動獲取知識及整理知識;寫作,是心智綜合能力的展現,它至少牽動三項能力,包括觀察感受力、想像創造力以及邏輯思考力。也因此,寫作最能活化大腦,促進神經迴路高度聯結。其中,尤其,邏輯思考力更是作文訓練腦力的關鍵。

想到作文,許多人只想到優美詞藻,修辭,其實「作文是重要的心智訓練歷程,它能培養我們思考、組織和邏輯能力。」復興中小學校長、教育學博士李珀指出。

一般人以為,只有想得清楚才寫得好。其實,越寫,思考力、整合能力也越好。

影響一:寫作能發展結構的能力 文字沒有起承轉合,內容也將空洞


在影像發達的今天,文字越來越不被重視,但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卻認為,文字是影像的重要基礎。

去年他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後,回台演講,看了學生實驗電影,發現許多情節敘述空洞,有感而發的表示,「台灣教育缺乏教導學生『發展』結構的能力。」敘述一個好的故事,像寫文章一樣,需要鋪陳發展,但李安發現,台灣學生只知道開頭和結尾,「不知道如何從開頭走到結尾」的推論過程,心裡有話卻不知怎麼說,沒有起承轉合,只好「咚」直接跳到結尾。


他的《臥虎藏龍》劇本動用四名中外好手,修改不下十次的版本。有了文字架構的世界,李安才能在影像上展現他細膩的藝術化本領。

他所指的發展結構能力,需要經過邏輯思考過程,這正好是台灣語文教育最缺乏的部分。

暢銷二十多萬本的《世界是平的》幕後推手、雅言出版社負責人顏擇雅,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她高中即赴美求學,一開始她像台灣學生,背了一大堆注釋人名,但發現學校不考記憶背誦的題目,作文也不給命題(title),而是給主題,「並強化『為何』及『如何』的論說文訓練,逼學生用大量運用『因為……所以……』推論句回答,無形中訓練從A↓B↓C↓D推論能力。」

影響二:寫作能增進領袖的邏輯力
 

科學家寫詩,也有助啟發創造力

作文對於腦力的訓練,哈佛大學的教育改革研究著力最深。

為了探討「寫作在大學教育中扮演什麼角色?寫作為什麼對學習重要?」哈佛大學自一九九七年開始,在四百零二位新鮮人(占這年學生四分之一)進行長達四年的寫作追蹤報告。

這份調查共研讀了六百磅重的學生文章,並進行五百二十小時的訪談 ,從中歸納出一個簡單有力的結論:「好的思考,得自於好的寫作。」從二○○二年起,哈佛進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規定大一新生規定必須參加十二人一班的「新鮮人寫作輔導」(Freshman Writing Tutorial),目的在訓練未來領袖的思考、組織和邏輯表達能力。

未來領袖的腦袋,可藉由提升作文力而增進?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如此。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童元方,曾在哈佛求學、教書十年,攻讀博士時,教授規定她每週寫一頁半的短文給他,題目不限,只為了訓練她「把一個問題說清楚」,教授告訴她寫作沒有秘訣,無非就是「You mean what you say, you say what you mean.」,意思是:「實在的說,準確的講。」

哈佛注重寫作是它傲人的傳統,據校方統計,大一新生平均一年要寫十三篇五頁以上的報告,其中四分之一的學生更高達十六到二十二篇。這還不包括隨堂課後三頁以下的十四篇課後報告(response paper)。大二時篇數減少,但長度增加為十到十五頁,到大四更達五十頁之多。而台灣大學生,即使到畢業,寫作質量可能還趕不上哈佛大一新生。

一位參與哈佛寫作調查的學生說,「如果沒有寫報告,你就會用『觀光客視角』(tourist's view)面對學習。」觀光客式瀏覽,無法深入思考,僅是把資料再拷貝一次而已。人腦成了影印機,無法將學習內化,對心智能力毫無助益。

不只未來領袖的腦袋,可藉寫作而增進,寫,甚至可打造科學家腦袋的路徑,因為它有助於啟發創造力。

一九八六年,與李遠哲同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哈佛教授赫緒巴哈(Dudley Herschbach)是分子動力化學專家,他不僅要學生寫報告,而且要他們寫詩。

他認為,真正具有開拓性的科學研究,不像教科書範本,套上數字就有答案,他解釋說:「真正的科學研究,就像寫詩,是在極平常處,為你的眼睛開啟新的可能,這也是藝術令我們如此珍愛的地方。」

影響三:寫作能提升職場競爭力 文字能力越好,機會越多

當邏輯力、創造力提高,競爭力就跟著來了。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認為,現代職場常是「先識字,再識人」,文字是人與人接觸最直接的媒介,一個人文字完全顯示出他思考精細的程度,他認為,「求職者文字能力好,機會一定比別人多」。

從學校到職場,「寫」,這個看起來簡單至極的事,一個過去被視為過時的能力,現在被驗證是跨越門檻的關鍵能力。面對競爭,你想要想清楚嗎?好好重視你筆下的表達吧,因為,磨筆也能磨出未來領袖的腦袋、磨出科學家的潛力。

哈佛5大寫作智慧

1.寫-重寫-再修改:寫作沒有別的捷徑,只有一寫再寫,才能寫出精煉的文章。

2.從別人批評中得到建議:別人比你客觀,他們的批評很有幫助,透過質疑可以逼我們想得更清楚,最好有不贊同的意見,可以逼我們凸顯論點。

3.要有推論,重點及觀點:沒有重點,文章詞藻再美、文法再無懈可擊都沒有說服力

4.要具體,推論要有充足證據,並且找出好的例子支持這些證據:如果你舉不出任何具體例證,表示你可能根本沒弄懂。

5.心裡一定要有讀者,但不要一味迎合:寫作是發展及表達你自己的觀念,不要想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