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健康保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保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要把自己當「人」看


作者 徐敏雄 《徐敏雄專欄》

今天早上起床,一直在掙扎是否要到住家附近的操場跑步,因為操場距離我家大約有十分鐘的路程。就在掙扎之際,索性就先在客廳裡做起了暖身操;也就是在我做暖身操的過程中,我發現家中的地板有點髒,許多地方陳積了很多灰塵。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忍不住拿起了擦地板的抹布,將這塊地板上的灰塵擦拭乾淨。

ㄟ!怎麼地板旁邊的櫃子上也都是灰塵?這樣感覺跟乾淨的地板很不搭調。所以我將抹布洗了乾淨,又回過頭去擦了擦這個櫃子。這個櫃子擦完後,我覺得有點在流汗了,又看到接連的其他櫃子的面板也沾染了灰塵,於是我心裡想,今天的運動乾脆就是將全家的櫃子通通擦拭一遍吧!於是,我花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打掃,並留下比較難處理的廚房打算明天再繼續。

今天打掃家裡雖然花費我不少時間、體力,但卻有一種重新貼近「家」的感覺,因為這是自己為了維護這個家的整潔,親自付出了心力與時間。也因為這樣,我覺得打掃居家環境不單可以讓自己享受整潔的外在空間,並且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更可以拉近自己與環境的情感。

相較之下,我也看到許多忙碌的現代人每天工作奔波在外,因無法顧及家務,所以聘請了外籍勞工幫忙他們打理家務。結果,不單降低自己與家庭的連結,也減少了勞動流汗的寶貴機會。當然這些人可能也意識到整天處在辦公室裡,還是需要從事一些休閒活動或運動,才能維持健康。所以,他們可能運用工作的一小段空檔,到健身房去操作各種健身器材,試圖讓自己還能保有良好的身材或健康。只是想想: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己的生活步調弄得這麼忙?明明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機會讓我們既能維持健康、又享有溫馨的家庭生活,為什麼我們還要花大把銀子去聘請專人打理家務、到健身房健身?

我經常在課堂上問同學:「來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最常聽到的答案,幾乎都是「未來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聽到這樣得答案,我也都會繼續追問:「那找到好工作之後呢?」聽到這樣得問題,同學的答案不是說「自己開店當老闆」,就是滿臉狐疑、目光呆滯!於是,我繼續問那些想自己創業的同學「當了老闆之後呢?」這些同學的答案可能最終就是止於「賺更多錢」,而無法再提出什麼具有建設性或創意的答案了!

我想不僅是我的學生如此,社會上多數人也都是這樣,每天都覺得被外在環境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但是卻甚少仔細去思考「為何忙、為何累?」更可怕的是,這種盲從的力量還會形成一股結構性自我壓迫的力量。例如,許多教育政策告訴我們:「你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換舊有的技術,這樣才不會在職場上被淘汰掉!」但問題是:我們這樣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術,最終的目的究竟為何?

我十分贊同,每個人為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都必須參與勞動,沒有人應該不勞而獲!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當下的生活方式已經讓我們失去生活的方向,甚至與人類理想的生活型態漸行漸遠,我們還要這樣盲目地自我壓榨嗎?

或許有人會說:「沒辦法,處在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只要我不加班,老闆就會覺得我混!只要我不繼續學習新的工作技能,就會被其他同事比下去!」但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那些老闆和同時難道過得很開心嗎?相信多數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老闆和同事也同樣處在這種高度競爭的壓力環境下。

可能有人會開始覺得無奈,因為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高度競爭的壓力生活,但自己卻又是形成這種自我壓迫結構的共犯。那麼,我們該如何跳脫自我殘害的環境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重新靜下好好思考:怎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過的、該過的生活?唯有如此,人類才可能甘心樂意地放棄一些不當的物質享受、權力和虛名,重新修復人與自己、他人、自然以及上帝之間的良好關係,過著人應該過的生活。

表面上看,不與人過度競爭的生活方式,可能讓我們在職場上失去一些晉升的機會,或是少了從他人而來的讚美;但是如果這樣「犧牲」可以換得家人相處的難得時光,或是健康的身心狀態,究竟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

當我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時,事實上,我們已經從原先作為金錢、權力和名望的「奴隸」角色,轉化為一個具有道德判斷和自主性的「人」的地位。而這種獨立思考、對抗外在結構壓力與誘惑的能力,在我看來,才是教育體制內最需要傳遞給予學生的素養,也才是在把學生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看待!

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多走走路~ 別太懶~

多走走路~ 別太懶~


健走可以減緩老化,因為鍛鍊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部位。

人體全身有近五百條肌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

肌肉的持續力會隨年齡增長日漸衰退,握力、臂力、背力等

上半身肌力到了六十多歲仍可以有二十多歲時的七成左右能力,

但下半身腿力卻只剩下約四成。


故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

首先提出「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常言也道:「老化從腿開始。」

下半身肌肉不夠強健,上下樓梯、跑步都會體力不支、氣喘如牛,

因為運動全靠大腿、小腿的肌肉操作,一旦這些肌肉衰萎,

人不僅無法維持正確姿勢,而且易有疲勞、膝痛、腰痛等現象。


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

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運動。

健走時,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大跨步快速前進等,

更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健走的好處,可以歸納為塑身與健康兩方面。


【走出好身材】

肥胖是百病之源。即使輕鬆地走,也能消耗平常10倍以上的脂肪。
為了消除體內多餘的脂肪,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步行,

讓心跳維持再最高心跳數的50~60%之間,就能提升有氧運動的效能。
健走有效消耗身體熱量時速
(km/hr) 消耗 300卡所需時間 (min)
每分鐘消耗熱量
()

蹣跚走
==>時速 3(km/hr) 3(min) 消耗 300 每分鐘消耗 2.7熱量 ()
散步走
==> 時速 3.6(km/hr) 100(min) 消耗 300 每分鐘消耗 3.0 熱量 ( )
自然走
==>時速 4.5(km/hr) 90(min) 消耗 300 每分鐘消耗 3.3 熱量( )
健步走
==>時速 5.4(km/hr) 70(min) 消耗300 每分鐘消耗 4.2熱量 ()
全力走
==> 時速 7.2(km/hr) 38(min) 消耗300 每分鐘消耗 2.7熱量()

提起健走,飛躍羚羊紀政就眉飛色舞:「走路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前幾年由於事業壓力、婚姻亮紅燈、自己沒注意等因素,

紀政不知不覺竟然發福,衣服從10號尺碼,改穿16號,腰粗腹大臀也寬,

她意識到自己過胖,也感到體力、健康都變差, 1997年末她下定決心減肥。


她找出以前朋友送的一台簡易跑步機,每天工作完後回到家,

再累也要邊看電視邊雙手擺動、大步走跑步機,

半年之內,她不花一毛錢瘦了20公斤,

重新找回那充滿自信、高瘦苗條的標準身材,
穿上胖的時候不敢穿的漂亮衣服、T恤可以塞進褲子裡,

而且尿失禁的困擾不藥而癒,還能夠一口氣爬上大武山巔。


從此以後,紀政逢人就鼓吹健走的好,每天上班爬三層樓梯進辦公室,

但為保護膝蓋,坐電梯下樓。下班後回家,

她仍是先走走步機,走出一身大汗, 沖過澡才簡單吃點稀飯,
然後讀書入睡, 「每天都要走,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她說。

假日她大多到野外如觀音山、水返腳(汐止)大尖山等,參加健走活動,

一邊運動一邊接近大自然,聽溪水淙淙,鳥鳴啾啾,

「聽到生命之歌,聽到入神,一點也不累,」她說。


以健走減肥的秘訣在於每天至少走
一萬步以上

因為健走雖是有氧運動,一開始卻是以糖分為主要消耗能源,

大約20分鐘後,才會正式燃燒脂肪,

而且以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攝取約2100大卡的熱量計算,
人體基本新陳代謝與在職場中消耗的熱量共約1800大卡,

意即有300大卡會堆積在體內,
消耗1大卡約需走30步,才能消耗完300大卡。



【走出健康來】

桃樂絲是美國蒙大拿州一位退休護士,她的雙親都在五十多歲時死於癌症,

而她自己也一直為哮喘及肺病所苦,一年平均住院兩次。


即使服用抗生素,病情依然不見改善,桃樂絲覺得沮喪、失望,

甚至感覺正一步步邁向死亡。

偶然一次,她參加一項健康講座,主講的運動生理學家提到,

運動──尤其健走,有助於解決她的困境。


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桃樂絲,
決定從散步開始嘗試,
逐漸練習到快速的健走。 幾年後,不僅肺變得健康,
與疾病、抗生素說再見,她還成為馬拉松選手。

「健走是我的生命,」有一次走在落磯山分水嶺的稜線上時,

82歲的桃樂絲這樣對同伴說。

健走讓她感覺年輕25歲以上,可以擁有更多采的生活。


多走路,多用雙腳,腦力、體力都會更好。


身體下半身包括背、腰、臀、大腿、小腿等肌群,

都與大腦、脊髓、神經互通訊息,
且與腦幹有密切相關。


健走可以預防疾病

健走這「藥方」,如果每天服用,

可以減少20 %罹患乳癌、30%得心臟病、50%罹患糖尿病的機會,

而且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


最平凡的作為,常常有最不凡的效果

健走可以增加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加骨頭、肌肉力量,

解除緊張、控制體重,
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健走讓人感覺很好。



【遠離乳癌威脅】

據美國和《護理健康研究》(N
urse's Health Study
一項長達20 年的統計研究指出, 一週運動7小時上,
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運動就是健走。

【預防心臟病】

人人都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心臟病患,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

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美國醫學學會也肯定,每天健走30分鐘,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

即使沒法每天空出一段時間健走,利用短時間走路累積也可有一定成效


【走離老年痴呆】

美國《自然》雜誌報導,
60歲以上銀髮族,一週有3 天,
每次45 分鐘以上的健走運動, 有助於維持較好的認知功能。

人體中最耗費氧的部位就是腦神經細胞,深呼吸可提供充分氧氣給腦部
促進腦神經細胞功能活化,一邊健走一邊配合呼吸,
可以獲得全身血液活絡與腦循環順暢的雙重效果,
腦血管重返強韌,自然就能預防健忘與痴呆。


【健走能降血壓】

人入中年以後,血壓多半會上升,但步行可以減少荷爾蒙分泌

(因荷爾蒙促使血壓上升), 因而減少血壓上升的機會;
其二是步行會增加牛膽酸的分泌,而牛膽酸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為了安全起見,高血壓患者應先跟醫師溝通了解身體所能負荷的狀況,

從散步開始,逐步進展到健走,但每次還是要持續30分鐘以上。


【預防動脈硬化】

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


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

血液流通不量,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


膽固醇有好HDL、壞LDL之分,好的 HDL會把多餘膽固醇送往肝臟,

預防動脈硬化,持續20分鐘以上的健走,

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HDL的量。

【預防治療糖尿病】

造成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多半是因飲食過量、運動不足和壓力,

而限制飲食量、減少積蓄在體內的糖分,

再用運動把存在肌肉內當做能源使用的葡萄糖大量消耗掉,

就可降低血糖值。

美國《護理健康研究》刊載,一天輕快健走1小時,

對第二型糖尿病,有50%的預防效果。

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配速,同時最好隨身攜帶點心,

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

【健走避免脂肪肝】

研究人員發現,常走路的人血液循環較好,

血可以流到聚集在肝臟的眾多微血管末端,肝的代謝功能就好

【走出好骨質】

年紀愈長,骨質流失,骨頭裡面變乾變脆,就容易骨折或腰痛。

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不難,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

運動不可減,健走更理想。
需持續的走,朝每天一萬步的目標邁進。


【改善腰、肩、頭部疼痛】

平常行走坐臥你總是彎腰駝背?頭部重量約佔體重十分之一,

由頸椎與覆蓋頸部到背脊的僧帽肌所支撐,如果駝背或姿勢不良,

僧帽肌的負擔過重,肩膀就容易僵硬痠痛。


最有效治療的方式就是健走,因為健走必須抬頭挺胸、雙臂大幅擺動、
大跨步前進,自然拉直背肌與僧帽肌。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

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

除此之外,任何一個常健走,

喜歡步行的人都能滔滔說出這項運動的附加價值:
增進自尊、自信與樂觀。


不過,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

健走時必須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
膝關節較弱容易痠痛的人,也不宜快走,
不妨調整運動量,慢慢走、走久些,也是理想的運動。